返回首页

珞珈山下播法治之种,人生路上搭公益之桥

时间:2014-04-25 13:25:42来源: 作者: 点击:
4月18日晚7点30分,珞珈山公益法律职业论坛在法学院208教室迎来它的闭幕讲座——“从珞珈山走出的公益法律人”。

海报_刘佳佳讲座.jpg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 418日晚730分,珞珈山公益法律职业论坛在法学院208教室迎来它的闭幕讲座——“从珞珈山走出的公益法律人”。主办方武汉大学公益与法律研究中心此次特地邀请2003级校友刘佳佳,与武大学子分享自己公益路上的点点滴滴。现任衡平机构担任研究员的她始终坚守着法治是“在社会中以非暴力的方式去中止冲突的途径”。

讲座一开场,刘佳佳就清晰地描述了自己的教育经历,从作为一名法科生初次接触法治理念,开始用专业思维去思考问题,到大三阶段在法律诊所接触反性别歧视方面的社会学知识,再到找到两者的结合体——人权法、国际法,并因此促使她前往香港大学进修人权法硕士课程,最后在深圳衡平机构践行自己的公益梦想。这一路走来,她终于找到了一种喜欢的生活方式。

刘佳佳接着向同学们介绍了衡平机构的四个主要工作方向:一是衡平从精神病收治制度出发接受受害人的救助,从事一线工作;二是进行独立研究,推动制度变革,相继出台法律分析报告,推动精神卫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;三是培训律师,借鉴国外的经验;四是建立自倡导项目,鼓励利益相关人从事精神卫生领域。

刘佳佳坦言在此期间收获了很多快乐,也承受着痛苦。令她觉得欣喜的是,她在衡平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,彼此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;同时也通过努力,解决了诸如湖南血友病患者、东北女高中生等群体的困难。但是,刘佳佳也为国内缺乏优质法律人从事公益领域的现状而着急,她认为用爱与悲愤等情绪召唤的公益心只是一个起点,应该有更多的人更长时间的参与,推动公益领域可持续的发展。

刘佳佳回顾自己的经历,看到了教育背景与职业经历之间的关联,也体会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变化。她觉得人们应当将法治作为内核,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,尝试打破框架。

活动最后,武大公益法中心项目主管丁鹏总结道,“我们这一代85后是用生命在从事我们的理想,职业论坛这一系列活动都希望借助我们这些职业发展先例,为同学们打开一扇门。要知道,法律与制度在变,其中的人也应该要变。我们在行动,法律也在行动。”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